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渔夫遇险,神隐而归
作者:林淑贞    发布日期:2022-03-22    来源:海口网
 

作为电影爱好者,《勾魂摄魄》这部1968年的电影始终是我心头最佳。影片取材于爱伦坡的三部短篇小说,分别讲述女伯爵为爱舍身、威廉自我挣扎、托比与魔鬼的交易,最终以“死亡”结束了情爱、良知以及欲望。

所谓爱屋及乌,为此我翻阅了爱伦坡的短篇故事集。然而影片取材的原著只能说优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一篇不起眼的《迈尔海峡遇险记》。遇险记仅有两个人的对白,渔夫对“我”讲述了他在海峡漩涡中死里逃生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但爱伦坡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笔触,让整篇文章熠熠生辉。

故事开头的题词中写道“上帝在大自然中的运作方式与我们的运作方式绝对不一样,它代表着一种难测的天意,比德谟克利特的宇宙真空还要博大,还要深,是我们绝对模仿不了的。”这儿可看出故事的基调——爱伦坡对人类是否有能力克服“自然”深表怀疑,这与现实主义世界观中“人类总是经验周而复始的悲剧”不谋而合。题词中的“上帝”“自然”“天意”揭开爱伦坡对“宗教神秘主义”的敬畏,正是这种交杂着“对人类能力的否定”和对“天意的不可捉摸”让我们在文章中感受到他对死亡“超验”的浪漫。

《迈尔海峡遇险记》通过“我”的视角为恐怖大漩涡给出了“科学”和“神秘”两种解释,最终“我”和“故事的经验者”渔夫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神秘”。渔夫和弟弟挣扎在大漩涡中时,渔夫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转换成对“自然”的好奇。他在死亡边缘观察着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漩涡,观察着“难测”的天意。这时的渔夫进入了“超验”的精神状态,享受着“自然”给他带来的“快感”。启蒙运动让人们的思想从神学教条中解放出来,工业革命更是让人们开始体会到“改造自然”的甜头。这样“进步”的环境,让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爱伦坡通过渔夫的心理转换,映照了当下社会阶级冲突中人们异化的心理状态:孤独、恐惧、焦虑、绝望等等。绝望的人们基于“自体保存”的需求,产生了对崇高感的渴求,这就是渔夫“超验”的变化。渔夫渴求能回到受“信仰”保护的安全地带,在这里人们承受着实际的威胁和伤害,同时也享受着恐惧、焦虑等引起的快感。

在渔夫的故事中,死里逃生的他一夜白头。他用“吓破胆“为此作了解释,但他的讲述却留下无数“神秘”线索:“……船处在一个巨大的漏斗里,好像是被磁石吸着似地,悬挂在漏斗内壁的中部……是漏斗却是在飞快地旋转着……这个漏斗呈 45 度,所以我们的船几乎是 90 度地挂在那里……”。漏斗向来都是时间的象征,飞速旋转的漏斗就是加速流逝的时间,然而在渔夫的眼里他是静止在这旋转的“漏斗”中的。渔夫用“离心力”做着没有底气的解释,紧接着他引入穆斯林人的“彩虹桥”:“……水雾中有一道彩虹,像是一架晃动着的窄桥,穆斯林人认为这种桥是时间与永生之间的唯一通道……”。实际上渔夫想用“他者”的“永生”概念,来讲述自己不敢承认但又隐隐确信的事实——他进入了时间岔路,这条岔路“偷走”了他的时间。中国民俗传说用词,便是“神隐”。

南梁任昉的《述异记》里说过樵夫王质去山中打柴,观仙人对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出山后发现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神隐”其实提供了一处避难所,男人可以出走暂时不当“丈夫父亲”,女人可以出走暂时不当“妻子母亲”,全都无需背负“抛家弃子”的骂名,“神隐”让疲惫的芸芸众生,短期或长久失踪,弃除既定的角色桎梏。到这里,渔夫究竟是真的“吓破胆”还是遭遇“神隐”已不重要。遇险记收录于《怪异故事集》,爱伦坡借渔夫之口,吐露自身对出逃离现实苦累的渴望,和身处社会高速激荡之下对精神信仰的追求。

“彩虹慢慢地消失,渊底似乎在一点点升起。天空放晴了,风住了,月亮在西天洒下一片白光。我发现自己已浮出海面,看到了整个罗弗敦海岸,看到了莫斯克海峡大旋涡上方的一切。”象征永生的彩虹桥消失了,渔夫从“神隐”中回到风平浪静的海面。我们无法得知渔夫是否对失去的时间感到遗憾,但我们能确信,他在苦难中到达过“永生”的彼岸——踩着这样的浪头简直可以登天,周围仍旧一片漆黑, 但是忽然间,头顶正上方天空的乌云裂开一道缝,露出一片圆形的晴朗天空,这天空是那样的晴,那样的深蓝,天上的一轮满月是那样明亮。


上一篇:从《推销员之死》谈剧本文学创作

下一篇:从《冰与火之歌》看视点人物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