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诗意节令丨惊蛰:春雷惊万物 蛰虫唤银锄

海口网 //www.modest4me.com 时间:2024-03-05 08:43

一声春雷响,人间万物苏。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蛰”释为“藏也”。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写道:“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认为,动物冬藏伏土,不饮不食,当春雷隐隐、大地回暖时,它们就被惊醒了。其实,这主要还是温度变化的结果。

古代文人颇爱描写惊蛰,留下不少千古流传的诗篇。

唐代韦应物的一首《观田家》,甚是有趣,有几句这样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寥寥几句诗,描绘出一幅春季农家耕种的画面。春雷乍响,乡间阡陌,草木萌新,细花吐蕊,年轻力壮的男子穿梭在一片春意里忙碌着。他们耕牛犁地,饮牛溪涧,虽然累却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让他们雀跃无比。

唐代农业非常繁荣。诗人元稹,当过宰相,重视农桑,他曾写过二十四节气诗,流传至今。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元稹对惊蛰的描写贴合这“三候”,他写道:“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轻雷惊春,万物变化,有东风劲、韶光暖,也有花雨香和鸟雀鸣。元稹通过诗情画意的语言,一点点在天地间慢慢铺展开来的斑斓春色,揉在字里行间。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惊蛰时分,有不少民俗,“驱虫”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因“春雷惊百虫”,老百姓担心蛇虫鼠蚁等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所以会驱虫。《千金月令》记载:“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在民间,还流传“惊蛰吃梨”的民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此时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俗话有云“冷惊蛰,暖春分”,从养生的角度讲,仲春时节还是乍暖乍寒,容易口干舌燥,吃梨可以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可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除了诗词和民俗,仔细品读“惊蛰”二字,便觉其中意蕴无穷。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要了解惊蛰内涵,单从“蛰”字的字形演变就能管窥一二。小篆体的“蛰”字,底部是一只盘缠的小蛇,上半部的“执”表声,本意是束缚不动,上下部分合在一起,形象描写了昆虫从凛冽寒冬到初春这一段时间蛰伏冬眠的状态。当惊雷一声凌空响,叫醒了百虫,也叫醒了希望。动静切换之外,大地万物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也在蓬勃生发。

小篆“蛰”字。受访者供图

《尔雅·释诂》中曰:“蛰,静也。”正如古人所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世间纷纷,总有起伏,因此古人常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来自勉,指人应相时而动,因势而变。有时,“蛰”是为了“惊”,需当“蛰”而伏,当“惊”便起,这也是惊蛰带给人们的重要生存智慧和人生哲学。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金志、郭慕清] [编辑:冯定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主流媒体海南采风活动
海口“两会”前瞻
健康中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
 
     www.modest4m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