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变形记》启示录
作者:冯定辉    发布日期:2022-03-27    来源:海口网
 

有些时候不是满怀忧虑,就是在勾勒模糊的希望,但忧虑和希望都导向同样的结论,那就是他得暂时保持低姿态,表现耐心和包容,帮助家人忍受他在目前的情况下对大家所造成的不便。

——《变形记》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并于1915年发表。作品主要讲述了,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在某天醒来,变成了一只巨型甲虫,丧失了劳动力。过往,格里高尔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他长年在外辛苦奔波,维持家庭生计,可是当他变身甲虫之后,无法走向社会,也无法挣钱养家。于是,家人似他为累赘,逐渐表现出嫌弃和冷漠,父亲嘲讽它,母亲吓得眩晕,就连妹妹也厌弃它,最终格里高尔在孤独和痛苦中,默默死去。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构建了一个寓言式的虚幻世界,用于表达自身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露资本主义世界下,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人们对金钱的顶礼膜拜,对亲情的冷漠忽视,最终渺小的人类在残酷的社会大环境下,不断扭曲和变形,最后导致人类精神的扭曲。

剧情解析和创作背景

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变形记》大致由三部分所组成,第一部分,格里高尔莫名其妙地变身甲虫,这一变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很大影响。格里高尔彷徨无助,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却被家人无情嫌弃;第二部分,变身甲虫的格里高尔,虽然形态外貌和生活习惯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具有人的思想,他牵挂家人,操心父亲的债务问题,妹妹的音乐之路,还有家中琐碎的杂事;第三部分,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愈发冷漠,进而演变出憎恨,除了格里高尔,其余家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挣钱,家人们也开始思索,如何将这个“累赘”赶出家门。就这样,格里高尔在饥寒交迫和冷漠唾弃之中,悄无声息地逝去。

在解析《变形记》时,首先要弄清作者的出身背景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格里高尔的悲惨遭遇,其实源自作者的心路历程。卡夫卡出身于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专横暴躁,一心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优秀的商人,可卡夫卡却志不在此。他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梦想成为一名作家,对此父亲嗤之以鼻,并严加指责。无奈之下,卡夫卡只能从事枯燥无聊的保险业务工作。业余时间,卡夫卡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来,用于宣泄内心情绪,可是直到41岁早逝,他都没能被大众认可。临终前,他吩咐好友将其作品烧掉,所幸他的朋友并未照做,而是将这些作品加以整理,并对外发表,否则后人就无法看到这位旷世奇才的著作了。

卡夫卡的作品多为“荒诞离奇”风格,通过变形去映射现实世界,进而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

从时代背景来看,卡夫卡作品主要诞生于一战前后,那一时期,世界政坛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他所生活的城市布拉格,正处于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之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民族主义”等多种意识形态相互冲突,加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盛行,人类在历史潮流中显得愈发渺小。

主题思想与荒诞离奇

小说的开篇,其实就已揭示作品的主题,当格里高尔从床上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时,他所表现的不是惊恐和慌张,而是在想“我出了什么事啦?”单从开篇来讲,就足以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是“个体的我”和“公共的我”,当人类的自我意识长期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社会公共”产生冲突,进而导致命运的毁灭。

我们可以看到,变形之后,格里高尔首先想到的是“该如何去上班?”,自始至终,他都不是一个独立个体,而是一台赚钱机器,他所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供养家人和还清债务,以至于他的个体性被社会性不断侵蚀,直至扭曲变形。变形后,格里高尔内心深处的反抗目的达成了,他不再去做烦心事,也不用承担太多压力和责任,终于回归了“自我”。可是这个“自我”却无法被家庭所接纳,那也意味着他无法融入社会,在外界看来,他只是一个包袱,这就是作者表达的观点——看一看,这就是选择“自由”的代价!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个体性和社会性是难以切割的,《变形记》中老板、秘书、家人只看到了自身的利益,却忽视了格里高尔的基本需求。然而格里高尔在时间的流逝中,也被同化,过于看重人的社会属性,以至于自己出了“大事”,却还想着“上班”和“养家”。也因此,无论剧情如何发展,格里高尔都免不了走向自我的灭亡。

毫无疑问,《变形记》的写作手法是荒诞离奇且超自然的,而且这部作品真正有意思的是,格里高尔虽然人变形了,但是他的精神世界、责任感、对家人的关爱等,是丝毫没有变化的,而他的家人,仅仅是因为这只“甲虫”无法做出贡献,就企图扼杀他,将其摧毁。《变形记》荒诞离奇之下,是作者内心的焦虑不安,社会发展趋于同化,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和对金钱的向往,使得大众自我意识和人性开始走向泯灭,即便是放在当代社会,依然有众多格里高尔,可若是变身为甲虫,外界便将其视为害群之马。

再者,我们从叙事角度来看,这只“甲虫”就好比一部摄影机,它记录下的是周遭的环境变化和家人的言行举止。家人们常常在饭桌上怀念,过去的格里高尔是怎么的好,现在的甲虫又是多么令人憎恨。直到小说结尾,他的妹妹才说,或许它压根就不是格里高尔,真正的格里高尔不辞而别了,于是,全家人一咬牙将甲虫关在屋内,活活将其饿死,这就是人性的泯灭和自我意识的毁灭。

一百年之后,当人们在评及天才艺术家时,总是绕不开两个人物,一个是法国画家梵高,另外一位就是奥地利卡夫卡。他们活着的时候,无人关注其作品,死后却声名远扬,《变形记》时至今日都有着很强的社会寓意,这就是那位早逝的天才所留给世人们的启示录,究竟是选择“个体的我”,还是“公共的我”?


上一篇:从《冰与火之歌》看视点人物写作手法

下一篇:律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