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这里的墙壁会“说话” 海口滨海新村:方寸之墙绘民俗 浓浓人间烟火味
来源: 海口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2-03 10:54:24 星期六

原标题:方寸之墙绘民俗 浓浓人间烟火味 这里的墙壁会“说话”

卖槟榔、买月饼、吃鸡饭、摘椰子,喝老爸茶的大叔、制作海南粉的阿姨、挑着喜被的送嫁人……海南市井生活的细碎场景、生活常态以及民俗风情,通过滨海新村路的一幅幅绘制精美、构思巧妙,且又鲜活真实的墙绘展现出来,行走其间,移步换景,你能看到老海口人口中的岁月流转,倾听墙绘诉说着属于这里的故事。

滨海新村比邻盐灶,曾是盐灶七村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末,一批归国华侨及机关干部响应政府号召,在此地盖楼房,逐渐形成了当时的高端社区。小巷散发着清新淡雅的南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市井氛围浓郁,可以说,滨海新村凝聚了海口市井文化的精髓。

在滨海新村路有一幅20余米长的浮雕墙,画面雕刻了包括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灶、八灶等七个村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

浮雕记生活——

顺口溜描述七个村庄

12月的海口街头,三角梅依旧鲜艳灿烂,暖阳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洒落在行人的肩头,微风拂过耳畔,带来丝丝温柔。

过去的老盐灶一带为海滩,原有七个村庄,周围居民以捕鱼煮盐为生。当时流传这样的顺口溜:老庙抓鱼虾,新庙拿竹竿(撑船出海捕鱼),上灶跑临高(做贩卖生意),下灶贩盐卖,博义煮盐忙,六灶破竹竿(编竹筐),八灶挑大粪(种菜)。

站在滨海新村路的拐角处,一幅20余米长的浮雕墙恰如其分地还原了这一场景,吸引着过往市民驻足观看、拍照留影。观赏浮雕墙的同时,不少市民都很好奇:“如此漂亮的浮雕墙,究竟出自‘谁手’?”

海南西本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子颖告诉记者,这幅墙是他们公司5年前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5年,但精良的制作工艺在常年的日晒雨淋下历久弥新,反而更显画面中的历史沧桑感。

黎子颖回忆2017年携团队承接滨海新村文化氛围改造项目工程时说:“这幅浮雕墙的内容,是我和团队成员到海口图书馆、档案馆等地翻阅资料收集而来,针对其中的顺口溜绘制出具体又形象的内容,包括老庙、新庙、上灶、下灶、博义、六灶、八灶等七个村当时人们生活的场景。”

细看整幅浮雕作品,无论是渔民的帽子、编织的竹筐、捕鱼的渔船,还是渔民面容的轮廓,都把海南本土地域特征元素极好地展现了出来。黎子颖说,他本身就是海口本地人,怀揣着对家乡炙热的感情和极大的激情投入到这项工程中,萃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海口市井文化的精髓,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加以展现,让海南的民俗风情呈现在滨海新村路这条道路上。

将目光从浮雕墙上收起,看向整条滨海新村路,目之所及的62幅墙绘绵延了整条小巷,不仅翻新了原来破旧的社区墙,美化了市容街貌,更令人为之触动的是,62幅墙绘作品将海南人民的生活市井味,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尽情释放。无论是《吃席》《椰树下乘凉》《绞面》《抽水烟》《有头有尾》,还是《理发》《织布》《算卦》《拜祖》,都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也能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时刻感受到几十年前老海口热闹又传统的生活场景,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老一辈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条泛黄的老街,虽然经过时代洪流的洗礼,却依旧牵扯着他们年轻时的记忆。

“在我们绘画的时候,不少当地的老人会跟我们聊天,说我们把他们儿时的生活场景画了出来,简直一模一样。”黎子颖说,这些墙绘如同一道时光墙,连接了过去和现在,让老一辈的人回望过去,算是一种对未来的追溯,也满足了年轻一辈去了解旧时光的欲望。

墙绘勾记忆——

讲述一个个动人故事

一幅墙绘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段人生。

《叮咚糖》墙绘作品,一位老大爷穿着开衫大褂,带着圆顶草帽,坐在凉席上,脚边的两个竹筐里装着芝麻卷和芝麻糖,正在吆喝着……虽然寥寥数笔,但是自然形象。

image.png

黎子颖向记者介绍《叮咚糖》墙绘作品。

“叮咚糖,狗屎毛,佰钱冰长长……”关于《叮咚糖》墙绘的创作构思,源于黎子颖的儿时记忆。他说,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夹杂着花生、芝麻的脆糖,只要花一毛钱,就能在叮咚糖老爷爷处买到,这句叫卖口号现在仍旧能记得。

“我还经常在水巷口、骑楼老街等地方看到卖叮咚糖的老人,虽然已不是画面上的打扮,但他手工制作的叮咚糖还是儿时的味道,甜入心扉,正宗老海口的味道。”根据黎子颖的描述,记者在水巷口上“偶遇”卖叮咚糖的李老伯,头发花白,但声音洪亮,精神矍铄。他用木质三脚架、一块木担子搭起的简易摊位,有时也会把木担子顶在头上,三脚架扛在肩上,换到下一个地方去卖。不少住在附近老海口人说,自小就吃着李老伯卖的叮咚糖长大,看到他有种亲切感,价钱不贵,味道正宗。

诸如《叮咚糖》这样勾起儿时记忆的墙绘,在滨海新村路还有很多。比如《买月饼》,一个孩子牵着母亲的手,兴奋地仰头看着桌上摆放的月饼,售卖月饼的老板面前是一盒盒扎口包装的月饼。“现在没有这种扎口包装的月饼了,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有的,让人想起儿时喊着家中的大人在中秋节去买月饼的场景,还是特别高兴的,巴不得一口吃完一整个。”居住在滨海新村50余年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很感谢有了这面墙的绘画,勾勒并完整了孩童的记忆时光。

《吃粉》

“我在家里的二楼往外看,两个年轻力壮的人挑着担子,里面有喜被、寿桃、香蕉等水果,母亲告诉我这是娘家人在送嫁妆……”居住在骑楼老街的李阿姨年近60岁,她每天都在滨海小学接送孙子,她说,最有感触的便是《送嫁妆》这幅墙绘,当时的她年仅10岁左右,看到送嫁妆的场景觉得很新奇有趣,也会去讨要喜糖,每次吃到嘴里的糖果都会感到分外的甜……

《滚床》描绘的是海口地区的婚俗,在大婚当天,一个男童在新床上撒尿,寓意新娘生男丁,传宗接代;《抽水烟》描绘的是海南人坐在老爸茶店内吃着瓜子花生,随意聊天时不忘抽上几口水烟,余烟袅袅,生活闲暇;《卖槟榔》描绘的是一位大娘抱着一个孩子坐在路边,身前是两筐翠绿的槟榔,等着客人前来购买,这也与现今的生活场景如出一辙,让人觉得倍感亲切……此外,《修车》《舞会》《吃粉》等富有生活气息的墙绘作品带来了满满回忆感。

市民路过此处,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到墙绘上,“让人眼前一亮,很有创意。在墙上做文章,融入文化元素,令人赏心悦目”。

image.png

《绞面》

街区焕生机——

致力打造文化旅游景区

“一花一世界,一墙一风景。”一面面原本平淡无奇的墙面上,朴实的面容、天真的笑脸、日常生活的场景等纷纷“爬”上墙, 在画笔起落、线条勾勒、颜色涂抹之间,为滨海新村的“和谐之美”增添了极为绚烂的一笔。5年来的时光考验,让涂抹上一层层光油的墙绘作品,抹上了岁月的痕迹,但更添文化韵味和文化气息。

记者行走在滨海新村路,细致观看每一幅墙绘作品,大部分墙绘作品中的元素,都含有海南本土地域特征,椰子树、槟榔、琼式月饼、吃海南鸡饭等,在屋前朵朵三角梅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韵味。

“这应该是海口目前最为完整地呈现出海南民俗文化的墙绘街道……”黎子颖告诉记者,最初的创作理念,正是朝着“打造文化旅游景区,呈现海南民俗烟火气”的方向,而如今这些老房子依旧居住着市民,有的房子恰好开做早餐店,左右两旁的墙绘上描绘着“老爸茶”“吃海南粉”等应景的图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协调有趣;有的房子做着售卖水果的生意,墙外描绘着母亲带着孩子吃水果的悠闲画面,低矮的窗口上,无缝连接呈现了一幅“松鼠踏青”的调皮可爱模样……老街区文化氛围改造,通过能醒目反映时代记忆的墙面彩绘创作,将老海口市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悠闲自在的精彩瞬间定格,以墙绘漫画形式予以展现,同时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成为文明宣传的鲜活载体。

始于此,却不止于此。滨海新村不仅有“海南民俗墙绘”,还有论语漫画墙、家训文化墙、商铺招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区,以及民俗雕塑展示等,更加全面地去呈现老旧社区旧貌换新颜的美好。同时也传递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信息,新政策、新风向、让每一次观看变成习惯,让每一次的驻足变成美德。

隐在喧嚣城市里的,海口898艺术村可谓是城市里的一方“静”土。漫步在村中小道,椰子树、三角梅等极具特色的海南元素,都化身为一幅幅画作“爬”上了老房子的外墙,一面面灰白的墙体变成了绚丽多彩的图画,也让这座历经沧桑的古村落愈加散发出极具现代感的艺术气息。

此外,898艺术村近年来通过对原生态建筑的保护、修复和艺术再创造,融入艺术墙绘、艺术装置、绘画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呈现出传统村落、文化艺术与现代城市的共生共存,转型成为省内外艺术工作者的聚集地,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买月饼》

记者手记

留住老海口的时代记忆

文化赋予一座城市的气质是独特的,它流淌于城市的历史,散落于城市的街巷,浸润于城市的民俗。这其中,墙绘文化显得直接而深刻,它通过艺术加工让“时间长卷”完美呈现,让这座城市散发出不同的光芒。

滨海新村路满墙的海南民俗墙绘,它摒弃无章的涂鸦和文字,代之以浸润人心的老海口记忆,每一个民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用这种时空连接而又贴近生活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与海口的各种特色民俗、风景、人文关联起来。当市民经过时,可以在画面中细细品味海口的“前世今生”从而产生共鸣,让这座城市被更好地阅读与了解。

黎子颖说,这里的墙绘已经历经5年的时光,“或许还能再迎来下一个5年”。他说,希望海口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和老旧小街经过改造,充满“人间烟火味”,丰富街区文化气息,将老海口的时代记忆留在更多人的心里。

《卖家禽》

(编辑:陈德文)

网友回帖

       www.modest4me.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增值服务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050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