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琼台俊杰
木刻师梁安经的雕刻人生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刘梦晓 时间:2016-07-14 10:22:30 星期四
 

正在工作中的梁安经。

梁安经的雕刻刀。

梁安经雕刻的作品。  文图 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黄祥

  定安民间木刻师梁安经从父亲那里学到木刻的活儿,从此与木刻结下终身之缘。作为一名木工雕刻师,与其说雕刻是梁安经的工作,不如说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

  人们眼里的梁安经,是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人。

  63岁的他,手持刻刀,带着一副金色边框的老花镜,坐在小木头板凳上,弓下身去,对着一块块木头敲打、细刻起来。

  经过他的手,从枯燥乏味的木头,到转身变成各式木雕作品,从诞生到栩栩如生,被镌铸上灵魂、被赋予了生命。

  触类旁通 

  木刻艺术浑然天成

  梁安经的雕刻工作室在定安县定安古城,古朴的老城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正因年岁足够久远,也被蒙上一层庄严与怀旧的意味。无论平时的定城有多喧闹,但一走进古城,一股古韵的静谧扑面而来,漂浮的心极易在此沉淀。

  梁安经时常就坐在雨后的工作室门口,细嗅着雨点拍打地面散发出的清新泥土味,心无旁骛地沉醉于雕刻艺术中。

  从绿肥红瘦到连山缟鹿见,从枝头三两朵到月上柳梢头,从文艺范儿的各式画作,再到庄重的佛像,梁安经把弄着各式刻刀,将一幅幅平面画作立体地复刻至木板上。梁安经没读过专门的美术专业,可关于雕刻的一切,他都能用刻刀灵动地呈现出来。

  “我的这一切技艺,都传承于我的父亲。”梁安经的思绪回到了50多年前。

  父亲之于梁安经,不仅仅是父亲,更是他雕刻艺术的启蒙老师。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梁安经,自懂事起,就在无数个夜晚,陪伴父亲在烛火下凿木镌刻,细疏纹理。

  “父亲高大的个子,屈身于狭窄的工作间里,粗黑长满了茧子的双手,雕起木来却像绣娘飞针走线那般的快速灵活。”梁安经说,父亲梁居爱对于木工雕刻的热爱是天性使然,“父亲12岁那年,他看到有做这一行的师傅,就深深被吸引住了,就开始求师学艺。”

  梁安经回忆,父亲告诉他,小时候为了习得雕刻技术,常常白天干农活,夜晚就到师父家里去求学,那时候没有鞋穿,一双脚常在夜色下踩到石子被磨破。但骨子里的那份执着和对艺术的热爱,终于让梁居爱成长为一名当地知名的雕刻师。

  “家里有喜事,需要雕刻家具,附近村庄的人都会来找他,也算是远近闻名了。”时至今日,梁安经忘不了的,是父亲梁居爱在刻作时认真的神情,这对他也影响至深。

  从刚懂事起,梁安经也爱上了这一行,继承了父亲艺术天赋的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也颇为顺利,对雕刻的理解入木三分,举一反三,一脉相传。

  巧手匠心

  雕出远近闻名

  梁安经的刻刀就放在工作室桌面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100多把刻刀整体排列。有的刻刀柄上的新漆还没褪去,有的已经梁安经之手创作出了无数作品,依旧锋锐有力。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在梁安经看来,这个道理放在他的雕刻事业上,那就是:“木不雕,不成形”。

  任何一块木头都是一粒种子崛起于大地之上,凝聚天地精华,任凭风吹雨打才能成器,这本身就是自然的造化之力。在此基础之上,顺其自然纹路,琢出艺术之精髓,一块块没有生命的木头作为雕刻师对美学理解的介质,体现出木雕的灵魂之美。

  “这是一幅《百鸟图》,里面大大小小的鸟有近百只,在设计的时候,我给每只鸟都刻画了不同的形态。”在工作室的墙上,一幅约有1.5平方米的《百鸟图》是梁安经半个月之前画下的。

  所有的雕刻作品,都要先用手工在纸上绘制出大样,再依据样子进行雕刻。绘制《百鸟图》时,鸟儿的各种形态既要体现,又要有足够的面积用于雕刻,梁安经呕心沥血地依据生活经验及想象,将近百只鸟儿的生活习性、动态之灵活和静态之沉稳描绘得栩栩如生。

  根据画的大样,梁安经又选取了同样面积的木板,将大样上的画面刻成浮雕。“要说难,并不难,但是需要耐心。就这样的一幅《百鸟图》,需要潜心三个月才能完成。”梁安经坦言,自己喜欢雕刻的原因,也正是这份工作所带给他的心无旁骛和静谧舒适,“那一刻,我只沉浸在自己思考的世界里,外面的事再闹、再杂都和我没有关系了。”

  此外,梁安经也擅长于雕刻佛像。从客人的描述,到一尊佛像的出炉,要经过选木头、画线、雕刻、上色等好几个步骤,结合海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将各式各样的公祖、佛像惟妙惟肖地雕刻出来。

  在梁安经的双手上,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刀疤,曾是他在雕刻时负伤的佐证。也是这些伤疤,让他在多年的雕刻中成为了一名功底深厚、远近闻名的师傅。

  在从事雕刻艺术的近40年的年头里,他为来自定安、海口、屯昌、文昌、澄迈、琼海等省内多个市县及广东、湖南的客人雕刻了400余件木制作品。

  矢志不渝

  倾心相授望得传承

  夕阳懒散地洒在定安古城,也让梁安经工作室增添了一份暖意,迎着阳光照耀,梁安经依旧一个人埋头创作。

  在采访中,梁安经反复向记者提到,现在的木工雕刻师已经很少了,而这项手工技艺,永远有它值得流传的价值。

  拿一块器械雕刻出的画作,再拿一块梁安经手工创作的浮雕,二者一对比,精细程度便一目了然:机器雕刻虽然快速,节省人力,但无法像人工雕刻一般,做出浮雕里需要镂空处理的细节。少了这个细节,浮雕就不立体,不逼真。这也正是人们更青睐于手工雕刻的原因。

  而梁安经也愿意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最先学习到梁安经手艺的是他的二儿子梁定武。儿子沉稳的性格像他,在成长的路上,也如同他当年一样,自然而然地爱上雕刻。梁安经雕刻出的行书作品,仿若毛笔在木面上行走,自然流露,干净大气,不着一丝雕刻的痕迹。正是这份与艺术的灵通,也使得梁定武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梁定武还未专职从事木工雕刻,但让梁安经欣慰的是,自家的这份艺术信仰后继有人。

  不仅是对自家人,外人来找梁安经学习,他也倾心相授:“艺术不属于某个人,应该要无私地把它传承下去。”

  定安古城的一名小男孩特别喜欢梁安经的雕刻,时常在旁边仔细观看,还经常帮着梁安经打下手。梁安经则不吝于向他传授各种雕刻技巧。

  对艺术的领悟是天生的,但后天需要的是人们的耐心和沉静。梁安经这样告诉记者,在喧闹的时代,一名雕刻师需要内心平静,才能刻出有趣的作品。

  创作之余,梁安经还爱上了阅读。为了“保鲜”,梁安经买来了许多学习的杂志,一本本《艺术天成》,成了他平时最爱翻看的读物:“我的刻刀都没有生锈,我更要去学习。”

  言罢,梁安经的目光,又落回到了桌上的那盒刻刀上,是刻刀,给他的艺术信仰刻出实体,让这一份指尖上的技艺永久流传。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modest4me.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增值服务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0500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