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手机版
投稿信箱:hkwtgvip@163.com
您的位置:首页 > 投稿精选
永远的“教父”马里奥普佐
作者:冯定辉    发布日期:2022-03-20    来源:海口网
 

提起马里奥普佐,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他是谁?有什么作品?但如果提起影史经典《教父》,相信大部分人会恍然大悟,原来《教父》的著作者就是他——永远的“教父”马里奥普佐。

1920年,普佐出生于纽约市低层阶级的一个贫穷家庭,作为意大利裔移民家庭,他的父亲是铁路工人,全家温饱寄托于父亲的微薄收入。普佐自幼喜爱阅读,或是天马行空般地幻想,尽管家庭贫困,出身卑微,但普佐本人及家庭与意大利黑手党并无关系,至于他日后创作黑手党犯罪小说,或许与他的移民背景及儿时见闻有关。

少年普佐,酷爱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白痴》,并因此而深受影响,在日后的创作生涯中,也奠定了悲剧色彩和严肃基调。普佐习惯于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在此环境下,将家庭冲突、伦理道德、人性私欲等因素不断放大,并相互交织,营造出一股浓烈的悲剧氛围,所有人都心怀期盼,可所有人又苦苦挣扎,在期盼与挣扎之中,继续沉沦,这就是现实社会。

二战时期,普佐入伍服役,复员之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也是在那一时期,普佐开始了创作生涯。1955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小说《黑色竞技场》,这部小说也被誉为是揭露战后德国真实景象的最佳小说;1964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幸运的朝圣者》,这是部带有自传色彩的意大利移民小说。这两部作品得到了《纽约时报》及多家出版社的认可,早期作品关注社会现实,且具有思想深度,可惜并不畅销。

组建家庭之后,普佐需要养育五个子女,生活压力极大,可是他的创作生涯始终不见起色。日后,在谈及这段经历时,他坦言,“我写书赚不到钱,长期如此,于是我会产生厌恶情绪,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是有价值的,可惜无人欣赏,于是我瞧不起自己,也瞧不起大众。”

自那以后,普佐改变了思路,他必须得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而不是自己喜欢的作品。1969年,49岁的普佐终于迎来转折,因为《教父》诞生了!这部小说讲述了1945年至1955年之间,黑手党科里昂家族和其他势力的恩怨情仇,那是一段灰暗残暴的历史,但教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沉稳老练的手段,在那一时期大放光彩,彰显了个人魅力,也将家族情怀和社会背景披露无疑。

1972年,电影《教父》上映了,大获好评,并于次年,斩获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等多项大奖。2007年电影《教父》也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有人评价,普佐是一位长期被低估的作家,与同期作家相比,他不算高产,除了《教父》,还有《西西里人》《末代教父》《愚人之死》《波吉亚家族》等作品,数量不多但足够精品。

从作品主题看,普佐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他忠于艺术规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只是客观将当代社会现实揭露出来。在《教父》《末代教父》《愚人之死》等多部作品中,拨开那些眼花缭乱的场景和纸醉金迷的生活,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真相和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资本主义下的世界。

从艺术特色看,普佐善于构建曲折离奇的剧情和驾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而且在叙事过程中,他时常会抒发感慨和留下耐人寻味的语录。作品中,许多角色都有两幅面孔,一幅是表面的职业,另外一幅是隐藏的身份,例如,维持社会治安的警察、铁面无私的法官、客观公正的记者等,这些社会正面的角色,私底下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代表着各自的利益集团。所以说,在阅读普佐作品时,你不能以简单的“好人”“坏人”对角色进行定义和区分,没有乐善好施的好人,也没有恶贯满盈的坏人,他们仅仅是为了生存,站在属于各自的立场上,做着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即便招致非议或是伤害他人,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社会现实。

1999年,普佐因心脏病而离世,但是他的作品和那些影史经典,会比他本人存在更长时间,这就是他留给世人最美好的礼物。


上一篇:阿加莎,那些“脑洞大开”的构思

下一篇:从英雄的陨落,看西西里式的悲剧